為誰作科普——新科普探索之一
我曾把現在的主流科普稱為“古墓派科普”。于是就有朋友問,你覺得新科普應該是什么樣的?思考再三,我決定寫一組文章,從不同角度說說我心目中的新科普。
今天先說最關鍵的一條,新科普要為誰而做?我的回答是,應該是為“00后之后”去做。新科普的對象是新世紀的新人,2000年后出生的都算。
圖源:baidu. com
巧了,傳統科普也把青少年當成主要對象。今天來說,大的算“00后”,小的算“10后”,兩者有什么區別嗎?
傳統科普不是今天才把青少年當成主要對象,而是一向如此。只不過,傳統科普并不區分不同年代孩子的生活環境。在他們眼里,“60后”“70后”“80后”沒什么兩樣?!皟和嗌倌辍边@個詞就意味著缺乏知識,所以才需要為他們普及科學。而在我看來,“00后之后”生活在和以前完全不同的時代。
首先,學習科學知識,最好的媒介不是科普,而是學校教育。當年之所以搞以知識為主的科普,很大原因是沒那么多學校。而“00后之后”擁有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教育條件。中國高校擴招開始于1999年,“00后之后”從小就生活在這個環境中。
在同齡人里面,我這個本科生算是高學歷。遇到“80后”“90后”,我就不敢和他們比學歷了?,F在,中國高校毛入學率達到54.4%。等“00后之后”長大成人,他們中將有一半人是大學生。
我讀小學初中時,物質條件不用講了,教師都沒幾個人讀過大學。畢業后我的第一份工作,就是在教師進修學校給在職教師補學歷教育。他們中很多人的實際知識水平只相當于高中生,甚至初中生。除了照本宣科,既不能融匯貫通,也不能旁征博引。
面對這些辛苦半生的成年人,進修學校也不會苛求他們。每次考試前,都要在輔導書中劃出復習范圍??紙錾显俦犚恢谎?,閉一只眼,讓他們拿到補發的文憑,繼續領工資。他們中最年輕的人,估計現在也都退休了,而“00后之后”的教師都是新時代大學畢業生。
除了更好的學校和更好的師資,當年也沒有那么多課外讀物。我平生幸事之一,就是趕上七十年代末那一波科普作品大爆發。像什么《少年科學》《科學畫報》之類,都在那幾年創刊或者復刊。即使如此,我能由它們伴隨自己成長,還是因為生活在知識分子家庭的緣故。
“00后之后”完全不同,他們是“網絡原住民”,擁有近乎無限的知識寶庫。八十年代時盛傳會發生的“信息爆炸”,就出現在他們生活的時代。傳統的知識傳授型科普搞不下去,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沒人再需要它。給網絡時代的孩子搞知識科普,就象給需要減肥的人送救濟糧。
圖源:baidu.com
相反,主動尋求知識,“遇事問百度”,是“00后之后”從小養成的習慣。他們從不愁知識來源,幾乎每個知識點,從歐式幾何到相對論,網上都有幾種到幾十種講解。他們需要的是引導,和如何對搜集來的信息進行整理和加工。
傳統科普會做這些事情嗎?可能有人做,但是我很少見到,瑣碎的知識片段仍然是傳統科普的主要形式。